快评丨多一些发展与保护的“两全其美”
黄红英
当传统基建与生态保护狭路相逢,是选择“逢山开路”的征服,还是探索“人山和谐”的新路?G0711线乌尉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给出了答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天山脚下奏响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奏曲。
乌尉高速,这条连接乌鲁木齐与尉犁的交通要道,建设过程绝非简单地追求“最短施工距离”。其所经之处,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宁静壮美,高寒草甸广袤无垠,乌鲁木齐河潺潺流淌,生态价值非常重要。建设者们深知,在畅通新疆经济发展大动脉的同时,必须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从设计之初,乌尉高速就体现出对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尊重与保护。面对东、中、西三条可选线路,建设者们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选择了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西线。长达22.13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成为连接南北疆的“绿色通道”。建设这条隧道,不仅是新疆基建能力的有力证明,更是生态优先的生动实践。
不只是天山胜利隧道,建设者们对生态环境的精心呵护体现在每一处施工细节里。架设高空索道桥,既避免了破坏地表植被,减少对其所在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又实现了工程推进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有序平衡。天山深处的废水处理厂,为隧道生产、设备降温、路面降尘、植被绿化提供水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拌合站环保除尘装置成为减少污染的“功臣”,为天山脆弱的生态环境撑起了绿色保护伞。
这些施工中的环保举措,看似微小,却汇聚成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美丽新疆建设中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乌尉高速贯穿天山南北,也连接着生态与未来。它的实践为建设美丽新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在推动发展的同时,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两全其美”。多一些这样的“两全其美”,美丽新疆的生态底色将越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