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到科研,从救治到育人:杨从山的援疆多面答卷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一位援疆医生正以默默无闻的精神,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就是来自江苏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杨从山。作为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杨从山于2023年7月踏上新疆这片辽阔土地,对口支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大五附院”)。在援疆的日子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为新疆的医疗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杨从山(右三)在重症医学科床旁查房。
援疆使命,初心如磐
杨从山的援疆之路并非偶然。在此之前,他已在医疗帮扶的征程上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先后奔赴西安市鄠邑区人民医院、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等地,如春风化雨般播撒着医疗的希望。2023年7月18日,他怀揣着对新疆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爱,开启了援疆之旅。
初抵新医大五附院,杨从山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他以敏锐的专业视角,全面了解科室现状,发现重症医学科在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方面存在亟待完善之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组织科室人员精心编撰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手册》。这本手册如今已成为科室医护人员的“口袋宝典”,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杨主任就像我们科室的指南针,引领我们走向规范化的道路。”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彬感慨。杨从山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理念,更让科室面貌焕然一新。
精雕细琢,铸就医魂
在新医大五附院重症医学科,杨从山以身作则,用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着每一位医护人员。他常说:“规范是医疗质量的生命线,一丝一毫都不可懈怠。”无论是晨曦微露还是夜幕深沉,病房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据统计,杨从山到任后参与及指导抢救急危重症患者逾1500人次。主治医师姜华回忆起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时说:“当时那位重度ARDS患者生命垂危,杨主任迅速组织会诊,制定了详细周全的治疗方案,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硬是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他精湛医术背后那颗炽热的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温暖患者
杨从山不仅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在患者面前展现出一位医者仁心的温暖与真情。他深知,医疗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灵的慰藉。每当面对患者及其家属,他总是流露出医者“父母心”的关怀与真情。
患者家属李女士深有感触:“我的父亲因为严重心脏病住进了重症医学科,杨从山副院长不仅详细解释了病情和治疗方案,还经常来病房看望我父亲,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父亲顺利康复,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
公益之光,温暖边疆
杨从山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唯有汇聚众人之力,才能为新疆重症医学乃至援疆事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发起成立了“援疆‘心’声公益平台”,通过线上讲座、线下义诊等形式,为新疆医疗工作者提供全面指导与答疑。该平台自2023年10月25日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29期论坛,吸引了超过200位疆内外专家与援友参与交流,惠及上万人次。
杨从山表示:“我期望借助此活动和平台,将医学前沿智慧与理念,如细雨般滋润新疆的每一片医疗沃土。”公益活动不仅在线上发光发热,还通过公众号发布论坛信息及专家课程,供公众免费学习。截至2024年底,“援疆心声团队”公众号已发布94篇内容,其中82篇为原创,关注人数达540人,阅读次数超过6600次。
桃李成荫,培育贤才
杨从山深知,医疗的进步离不开科研推动;临床医生的成长,科研思维不可或缺。他充分利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丰富的科研资源,精心搭建起一座知识传递的桥梁。他邀请中大医院科研团队专家们,通过远程讲座方式,为新疆的医护人员带来一场场科研知识的甘霖。
每周四的业务学习会上,杨从山总是手持最新英文文献,与科室人员围坐在一起,耐心分享着自己的见解。他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引导着学生们在科研海洋中探索前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科室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多名骨干医生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援疆情深,一生难忘
“一次援疆行,一生新疆情。”杨从山早已将新疆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从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到广袤无垠的壮美边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搭建起一座全新的重症医学和公益帮扶的桥梁。这座桥梁跨越千山万水,连接着无数生命与希望,正在不断书写着新疆重症医学事业的新篇章。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王宏伟表示,杨从山同志以扎实精湛的专业技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前沿敏锐的专业视角,助推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发展,为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援疆干部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