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物证七十载⑧丨走进天影厂摄影棚 在光影中感受时代风华
天山电影制片厂留存的电影摄制工作老照片。娜菲莎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7月的天山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天影厂”)里,古树已经在院落里“搭”出片片阴凉,一栋砖混结构苏式建筑在绿荫间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始建于1956年的摄影棚。建设它时,天影厂的前身新疆电影制片厂还在筹建中。“那时候,苏联在中国援建了多个电影制片厂,每个厂的摄影棚都是根据同一张图纸建出来的,所以天影厂摄影棚的设置、设备、功能与全国其他厂一致。”天影厂原厂长高黄刚介绍。
走进摄影棚,依然可以想象它初建成时的模样——宽敞的布景空间,让电影拍摄需要的春、夏、秋、冬外景都可以实现,教室、居所、会议室、办公室、车间等工作生活场景也可以布置;有十几米的挑高,适合多种高度的摄影设备做多角度多层次拍摄,同时架设多种灯光。“摄影棚里能做出风雪交加、大雨倾盆的场面,也能做出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画面。”高黄刚回忆。
过去数十年间,天影厂摄制的《向导》《不当演员的姑娘》《真爱》《真心》《美丽家园》《风雪狼道》《买买提的2008》《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等电影,都在这座摄影棚里完成了部分情节的拍摄。
1959年至今,天影厂共生产创作130余部电影、32部电视剧、30多部纪录片,其中有10部电影、3部电视剧相继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5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中获奖,7部电影在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获奖。
当然,摄影棚的功能不仅限于正式拍摄。在胶片电影时代,开拍前演员们的试妆定妆都要在这里完成。“开拍前,剧组要根据片中各个角色的定位,为演员做服装、化妆造型。有年龄跨度时,还要设计从年轻到年老的不同造型,都确定了,才能正式拍摄。”高黄刚说,“胶片时代不比现在的数字时代,胶片是很珍贵的,一格都舍不得浪费。”
随着电影拍摄设备越来越先进,外景拍摄条件的优化及空间的拓展,摄影棚也逐渐“闲”了下来,但它还承担着“补拍”的功能。
如果一部电影拍摄时间是夏天,但剧情中有冬天的场景,那剧组就会来到摄影棚搭景,满足拍摄需求。此外,当某些在外景或者其他实景中拍摄的画面有瑕疵和问题时,也需要在摄影棚搭建还原场景重新补拍。
根据和田、乌鲁木齐两地医疗专家及南航机组人员携手救治断臂男孩惊险历程改编的电影《平凡英雄》中,自治区中医医院外科医生争分夺秒给男孩接手臂的片段,就是在这座摄影棚里拍摄完成的。
“拍摄前,我们考察了医院的手术室、病房,按照原貌在摄影棚里做了1∶1复制,拍摄完后保留了下来,来我们厂里参观的人都会到这里看一看。”天影厂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周培勇说。
60多年过去了,这座承载新疆题材电影拍摄记忆的摄影棚到了要修缮的“年龄”。
“2024年,天影厂摄影棚加固改造项目通过国家电影专资办资助重点制片基地建设发展项目评审,被纳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024年度资助重点制片基地建设发展项目。”天影厂党委书记荆鲁洲说。
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影棚外景(7月2日摄)。娜菲莎摄
在天影厂,除了这栋摄影棚,还有许多与电影创作、制作、洗印、放映等相关的建筑、器材、物件、服装、道具,比如老式电话机、照相机、摄影机、录音调音设备等,它们共同记录着新疆电影事业的发展变化和新疆题材电影的成就。
以这些重要文化资源为依托,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新疆电影博物馆在天影厂开建,2024年已经完成主体工程,正面向社会征集更多的电影文物。
“这座博物馆将成为乌鲁木齐的文化新地标,参观者能在这里看到新疆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变迁,系统了解电影出品的全过程。”荆鲁洲说,博物馆在投入使用后,还将引入新业态,包括电影文创、高科技体验设施、娱乐设施、艺术表演项目,并承担举办电影论坛、研学、观影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