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春风,润泽青少年心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走进阿勒泰校园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世菊 实习记者 叶丽娜·努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5月22日,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联合自治区“天山英才”王永娈名师工作室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校辩论队,走进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阿勒泰市第三中学、阿勒泰市实验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宣讲活动,共赴思政教育之约。
22日,在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中国政法大学校辩论队现任队长杨昊烨,以中华诗词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图谱为主题,通过诗词分层递进讲解历史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学生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脉络,剖析当代社会中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培养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一(16)班学生杜怡冉说:“跨越千年的文字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见证。这些诗词让我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先辈用文化交融、命运与共浇筑的精神长城。我们新时代的学生,要做诗词文化的传承者,主动了解各民族的灿烂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春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让团结之花绽放在我们携手同行的每一步。”
当日,阿勒泰市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思政课,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轩辕以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与团结故事为脉络,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神洗礼。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性,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我们班有哈萨克族、回族等多民族同学,我们经常互相分享家中美食,相处得非常融洽。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阿勒泰市实验小学六年级(5)班学生杜姝美说。
“很荣幸能够给孩子们上这节思政课,孩子们的踊跃发言让我感触颇深。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够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和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李轩辕说。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地区司法局、教育局,阿勒泰市委教育工委、市第三中学,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及中国政法大学校辩论队主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主题思政课以不同主题,在地区第二高级中学、阿勒泰市第三中学、阿勒泰市实验小学同步开讲,授课老师从古诗词、政治、文化等多学科视角,深入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通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不同学段同步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思政课活动,不断深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知,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真正让孩子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团长王怡文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青少年思政教育,打造更多高质量的主题思政课,做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