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实”
□王史
“多半”袋面置于货架,是让人果腹的商品,也是一道狡黠的谜题。当消费者仔细掂量这袋面才发现,如此显眼的“多半”二字,实为注册商标,并非分量承诺。一时间,“终究是错付了”的声音四起。涉事企业紧急回应,称将尽快调整包装,避免引发误解。放眼线上线下,诸如此类令消费者雾里看花的名目还有不少。所谓“0糖、0脂、0添加”,却未必意味着“没有”;“壹号土”猪实则“土是土、猪是猪”,就怪你不该连起来读;“120W”充电器听着挺阔,怎奈“120W”仅为商品型号,充电实际功率只有十分之一……如此套路,令人不由想起一则小品:顾客在一份“海参炒面”里来回扒拉,找不见一块“海参”,怎料炒面师傅名叫“海参”。
眼看把戏被拆穿,也有人问了,如此敏感,至于吗?毕竟,“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老婆饼”里没“老婆”;“夫妻肺片”既与“夫妻”无关,也不见“肺片”。若抠字眼,这些流传甚广的美食,岂不统统算“名不符实”?实则非也,虽都“名实分离”,但前后“虚名”传达的意思可谓天差地别。一个是人人都懂的传统俗称,买者卖者皆心知肚明、你情我愿,并无欺心之意;一个则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是藏着算计的“文字游戏”,要的就是消费者“眼拙”,最终翻倍卖出溢价。
《论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虽讲的是治国理念,用在市场里却更具讽刺意味。今日一些商家,置诚信于脑后,每每以名惑之、以辞掩之,使得货不对板、价不配位。“机关算尽太聪明”,消费者起初或许中招,但一旦看破戳穿,势必与品牌割席。更何况被忽悠多了,消费者的眼睛也越来越亮,此等套路不仅极易失灵,还会遭到群嘲。数字经济时代,也是产品的“透明时代”。社交媒体上,指尖轻点间万般评说纷至沓来,误导式宣传愈发无所遁形。一旦翻车,必然承担凉凉的后果。市场立刻会用脚投票,消费者的失望与反感,也很难靠时间熨平。
当然,识别文字陷阱,不能全靠大家自己琢磨,治理手段也得跟上节奏。不久前有新规落地,明确食品宣传不允许再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话术。光堵住忽悠的嘴也还不够,尤其在商标注册环节,更需多些“较真”的判官。哪些商标明摆着故意模糊概念“弯弯绕”,哪些是“李逵李鬼”令人傻傻分不清,都得让其早早断了念想。算盘打得再响,抵不过一个“真”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里说,“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自古以来,名实相符都是基本商业伦理。现代社会之商标,如悬于门外之牛首,门内若卖马肉,能长久吗?
(据《北京日报》)